卢广东
卢广东(1890——1977),河南省禹州神垕镇人,钧瓷名师,曾任中华全国手
工业合作社第二届委员会候补委员,政协河南省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卢广东出生于一个贫穷的钧瓷世家,8 岁就随父辈学习烧制钧瓷技艺。他家烧制的
仿宋钧瓷,能以假乱真,使开封的古董商不得不挂出“谨防卢瓷”的招牌。卢家虽
然技艺超群,但产品多被地方略绅勒索抢夺,生活仍十分贫苦。他的父辈相继病
死,同辈弟兄也多改从别业。他于1945 年咂毁炉子,扔掉用具,只身到陕县一家粗
瓷厂做苦工。
1955 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河南省成立了恢复钧瓷委员会,神后陶瓷生产
合作一社派人请回卢广东。同年,他应邀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朱
德委员长等领导人的接见。回厂后他亲自动手,试验生产,经过208 次的试烧,蓝
釉带彩钧瓷脱颖而出,钧瓷生产又恢复起来。1958 年,卢广东等几十名钧瓷艺人在
专家指导下,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烧制直径1.2 米的花盆、瓶、鼎等钧瓷陈列品。同
年3 月,神后镇建立钧瓷厂,他收徒传艺,日夜不辍。1962 年至1964 年,他先后
到北京、广州、景德镇参观,博采陶瓷业众家之长,对窑炉结构进行改造,经过数
次试验,终于使产品达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水平,品种也有几种发展到百
余种。他的代表作“虎头瓶”,以宋代梅瓶的基本造型为瓶体,仿照五代时期瓷瓶
做喇叭型瓶口,借中国民间传统的虎头门环作瓶肩,使得整个造型顶底呼应,静中
有动,古朴端庄,威武挺拔。他设计的一些产品,当时已出口到日本、意大利、
英、法等国。
任坚
任坚(1922年——1990年),钧瓷艺术大师,自幼受父辈陶冶,酷爱陶瓷技
艺,立志继往开来,创新求精,造福后人。任坚年少年时代起,50余年来孜孜以
求,以毕生之精力从事钧瓷理论研究、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对钧瓷的恢复和发展
作出了重大贡献。《钧瓷志》里对其评价:“他的命运和钧瓷的命运息息相关,在
陶瓷界是一位有威望、有造诣、有发现、有创造的杰出人物”。
任坚出生于神垕钧瓷世家,其先祖任志修(1811年——1870年)生于嘉庆十六年,
监生出身但却无意于功名,痴迷于钧瓷艺术。任志修晚年总结自己的钧瓷烧造经
验,于同治六年编著了《瓷器构造备要》一书,全面详尽地记述了钧瓷制作技术,
是钧瓷历史上部技术专业书籍。任志修之后百余年,其钧瓷制作技艺传至任尚
文、任清选、任保魁、任书田等几代子孙,直至第六代传人任坚时,又将家传技艺
总结完善,配合科学的制瓷理论,将任氏钧瓷带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1959年,任坚用碎玻璃冲淡氧化钴配制钧釉,烧制出的天青釉色钧瓷,色调古
朴高雅,别具一格。后又用长石冲淡氧化钴配釉,呈色更好。此两项成果,在当时
曾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对以后的钧瓷研究,辟开了一条新途径。
1958年,任坚用还原焰烧制钧瓷成功,产品瑞彩纷呈,变化万千。同年秋,在
其老师陶瓷专家李志伊的协助下,先后设计建造了1立方米、2立方米、6立方米倒焰
窑,烧成了名贵的鸡血红、茄皮紫等钧瓷釉色。1960年,又设计建造直焰窑一座,
烧成的钧瓷绚丽多彩,玉润冰莹,为行家所肯定,这在钧瓷烧造史上又是一项创
举。同时,他还成功地研制成钧红釉、天青釉等配方。钧红釉,云蒸霞蔚,如火如
荼;天青釉,幽雅明快,古色古香,为古陶瓷学者所赞赏。
1978年,任坚在钧釉中加入还原剂,烧制的产品色彩鲜艳夺目,变化多端,此
项创新,突破了仅用气体还原烧钧瓷的成规,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任坚对钧瓷的研究功绩卓著,对细瓷精陶以及色料釉料、陶土的研究也多有建树。
其中钙釉的发明和应用,就是任坚的一大贡献。神垕陶瓷业千余年来一直沿用柴灰
釉,这种釉料虽有不少优越性,但腐蚀性强,资源日渐匮乏,不但给原料供应上增
加困难,还给上釉工人带来许多痛苦。1946年,任坚用方解石等本地原料配成新釉
方,经过反复调试,取得极好效果,为当时各厂家所欢迎。窑主们为垄断此项技
术,曾提出用二百车碗(每车75胄,每胄20只)高价买此配方,但遭到任坚的严词
拒绝,分文不取,而把此方公开,即此一事,任坚之品格为人可见一斑。
刘富安
刘富安,男,1948年9月6日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先后担任河南省禹县钧瓷
工艺美术一厂实验室主任、科研所所长、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副所长,兼任河南省陶
瓷美术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工艺美术系列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
术“百花奖”评审委员会陶瓷专业委员会委员。刘富安钧瓷作品成就主要在于造型
创新上,在钧瓷传统器型基础上,创作了上百种钧瓷器型。
1961年,出身于陶瓷世家的刘富安13岁就拜钧瓷老艺人卢广东为师当学
徒,逐步掌握了钧瓷制作的各项技艺,学会了胎釉配方。
1978年,刘富安创作设计的钧瓷益寿瓶,被选为邓小平访问日本的
礼品。同年参加了为期六个月的中央美术学院陶瓷创作设计培训班,在此期间,他
结识了很多名家,视野更开阔。他先后协同艺术家韩美林、梅建鹰、高庄、郑
可、刘焕章、周国桢、顾景舟、罗明瑶等创作出不少钧瓷艺术珍品。1979 国务院副
总理谷牧访问日本,作品作为礼品赠送给日本政府官员。
1984年,刘富安被任命为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一厂钧瓷实验室副主任。同年,经
国家质量奖评审委员会评定,河南省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一厂的钧瓷产品被评为第四
届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为了表彰刘富安对钧瓷事业作出的突出贡
献,禹县人民政府授予他“重大贡献者”称号,并荣立禹县第二轻工业系统一等
功。刘富安创作的彩釉瓷塑“母与子”,荣获全国工艺美术陶瓷行业创新二等奖;
彩釉瓷焚香鼎获全国工艺美术陶瓷行业设计二等奖,并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
奖”创新设计二等奖。他研制出新的釉彩翠玉釉,其釉质翠绿,似玉类翠。此种釉
施在不同器物上经高温烧制后釉色翠绿,并带有白色斑点,表现出器物的生机和活
力,被陶瓷界誉为“恰似大兴安岭的阳春白雪”之美景。翠玉釉秀玉瓶获中国工艺
美术“百花奖”创作设计二等奖,翠玉釉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5年,禹县钧瓷一厂成立科研所,刘富安被任命为该所所长。他的作品羽毛
釉益寿瓶,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二等奖,并选登在《中国现代美术
全集》陶瓷卷上。研制恢复古瓷的油滴天目釉成功,艺术家韩美林挥毫,赞此
釉色为“滴注凝雪,点油化雨”。艺术家邓白题字“圆如油滴浮春水,灿若繁
星闪夜空”。其作品油滴天目釉直柄茶具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设计
一等奖,研制的油滴天目釉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刘富安被国家命名为“工艺美术大师”,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
总理接见、并将其作品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时年40岁,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工艺美
术大师,也是钧瓷行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90年,刘富安的作品翠玉釉秀
玉瓶又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收藏。作品
双龙戏珠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收藏。
1991年,禹州市钧瓷研究所成立,刘富安由钧瓷一厂调入该所主持技术筹备工
作。论文《中国钧瓷传统手拉坯成型工艺》在1991年北京国际陶艺研讨会上宣读,
并在会上进行了手拉坯表演。
1992年,禹州市人民政府任命刘富安为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副所长,主持该所的
专业技术工作,并烧出了该所成立后的窑钧瓷。在研究所任职期间,他和其他
技术人员一道设计出4立方米新型双孔无匣钵钧瓷窑炉,这种窑炉仍以煤炭作为燃
料,新型窑炉不但使钧瓷素胎的装载量大幅度提高,减少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还保持了传统煤窑的产品质量和艺术效果。这种新型窑炉在该所一直沿用至今,烧
制出了不少精美的钧瓷。
1993年,刘富安被评选为河南省专家。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给刘
富安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刘富安离开禹州市钧瓷
研究所,在神垕建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工作室”。
2000年,刘富安应韩国前总统金泳三之邀赴韩进行文化交流,与韩国陶艺
家车东哲、许由、吉星等进行了技艺切磋,并进行了手拉坯表演,受到韩国陶艺家
的赞誉。金泳三先生对其钧瓷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题词“中华神瓷”。钧瓷
作品蜗牛钵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晋佩章
晋佩章(1926.9--2008.6.8),河南省禹州市火龙镇晋村人。中国陶瓷艺术大
师、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美国国家艺术研究院终身荣誉院士。专门从事北
方名窑的研究和名瓷的仿制工作。晋佩章对钧瓷的发展历史有独到的研究,著有
《中国钧瓷艺术》、《中国钧窑探源》、《中国钧窑釉彩》、《钧瓷史话》、《话
说钧窑》、《钧瓷志》(参加编撰)》、《晋佩章作品选》等关于钧瓷的各种著作
等。在国内外发表的钧瓷论文达30多篇共计60多万字,为弘扬钧瓷艺术做出了突出
的贡献。
晋佩章先生在著书立说,研究钧瓷理论的同时,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
于他对钧瓷的理解,加之技艺精湛,他制作的钧瓷造型端庄,线条流畅,釉色饱
满,釉质浑厚,古朴典雅,窑变艺术妙,成为现代收藏家们的新宠。2006年11月,
由他亲手设计制作的柴烧钧瓷珍品“铺耳尊”,在北京的一次拍卖会上,以18万元
的天价拍出,创下了现代单件钧瓷的价纪录。
晋佩章先生的钧瓷作品风格古朴典雅,窑变艺术美妙,每每求新优于常趣,使追慕
者难肖其状,难进其神。他为香港回归烧制的凤尾瓶庄重大方釉色玄妙,为业内人
士广泛称道。他的名作《 蓝雪 》,蓝色的鱼石纹与白色的菟丝缕交错流动,形成
的画面好像一片片蓝色的雪花飘飘洒洒,飞泻直下,犹如到了如诗如画的童话世
界,令人称奇叫绝。
杨志
又名杨金志,1947年出生于禹州市神后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艺师,
中国古陶瓷协会会员,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许昌钧瓷研究会常务理事.
1961年参加工作,1964年进入禹县陶瓷厂(禹州市钧瓷一厂前身)钧瓷试
验组,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已故)同时拜钧瓷老艺人卢光东为师.1985年任
禹州市钧瓷一厂科研所副所长,1988年创建杨志钧窑.
1978年参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的陶瓷美术设计培训班.
1982年参加全国建筑陶瓷业的厂长培训班.
1982年作品如意瓶荣获河南省旅游产品奖.
1984年 创作设计的“象鼻尊”在全国美术陶瓷评比中荣获创新产品三等奖,获河南
省旅游产品奖,获中国工艺美术作品百花奖创作设计二等奖,获河南省二
轻工业厅新产品设计一等奖.
1984年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已故)共同研制的“翠玉釉”荣获河南省科技
进步三等奖,.
1988年,应邀赴京参加中国科技馆新馆新开馆进行陶瓷手拉坯现场技艺表演.
1991年新西兰华人于先生收藏杨志作品30余件.
1991年,同日本友人外山以久为首的“日中中国陶瓷艺术交流会”代表团进行学术
交流,羡慕收藏杨志作品18作件.
1993---1998年,多次同美国陶艺家和美籍华人李健森为首的美国代表团进学术交汉
与技艺表演,并收藏杨志作品20余件.
1998年,中央电视台一套栏目《夕阳红》节目采访杨志制作钧瓷艺术全过程录相,
在该栏目专题播出。
2001年,应邀参加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中国宋代五大名窑真品暨
仿品展”被特聘为专家委员会委员,参展作品被评为“珍品八件”,组委会颁发荣
誉证书。
2004年,马来西亚华人甘美燕收藏杨志作品10作件。
2005年,应邀参加浙江省国际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第五届(2005.杭州)第六届中国
工艺美术大师暨工艺美术精品博鉴会,荣获2005“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铜奖.
2005年,第二届“中国钧瓷精品展评会”河南省陶瓷手工成型工(手拉坯)职业技
能竞赛百花奖活动中荣获金奖. 2005年,第五届(2005.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
览,作品《一帆风顺》荣获特别荣誉奖。
2006年,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2006年,荣获河南省技术能手。
任星航
任星航,1955年生,河南省禹州市人,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古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钧瓷柴烧工艺复原人。
任星航不仅复原了宋代双火膛结构钧瓷窑炉,而且恢复了钧瓷柴烧这一久已失传的传统技艺。任星航创作的钧瓷作品,被公认为最接近宋代钧瓷的审美标准,从而成为当代钧瓷艺术的代表人物。
任星航出身钧瓷世家,为任氏钧瓷第七代传人,幼年即跟从祖父任书田、父亲任坚学习钧瓷烧制,系统地继承了任氏家传制钧绝技,完整地掌握了窑炉建造、釉料配制、造型、烧成等一系列钧瓷烧制工艺,且在窑炉设计及烧成工艺上有着极深的造诣。
卢广东
卢广东(1890——1977),河南省禹州神垕镇人,钧瓷名师,曾任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社第二届委员会候补委员,政协河南省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卢广东出生于一个贫穷的钧瓷世家,8 岁就随父辈学习烧制钧瓷技艺。他家烧制的仿宋钧瓷,能以假乱真,使开封的古董商不得不挂出“谨防卢瓷”的招牌。卢家虽然技艺超群,但产品多被地方略绅勒索抢夺,生活仍十分贫苦。他的父辈相继病死,同辈弟兄也多改从别业。他于1945 年咂毁炉子,扔掉用具,只身到陕县一家粗瓷厂做苦工。
1955 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河南省成立了恢复钧瓷委员会,神后陶瓷生产合作一社派人请回卢广东。同年,他应邀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朱德委员长等领导人的接见。回厂后他亲自动手,试验生产,经过208 次的试烧,蓝釉带彩钧瓷脱颖而出,钧瓷生产又恢复起来。1958 年,卢广东等几十名钧瓷艺人在专家指导下,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烧制直径1.2 米的花盆、瓶、鼎等钧瓷陈列品。同年3 月,神后镇建立钧瓷厂,他收徒传艺,日夜不辍。1962 年至1964 年,他先后到北京、广州、景德镇参观,博采陶瓷业众家之长,对窑炉结构进行改造,经过数次试验,终于使产品达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水平,品种也有几种发展到百余种。他的代表作“虎头瓶”,以宋代梅瓶的基本造型为瓶体,仿照五代时期瓷瓶做喇叭型瓶口,借中国民间传统的虎头门环作瓶肩,使得整个造型顶底呼应,静中有动,古朴端庄,威武挺拔。他设计的一些产品,当时已出口到日本、意大利、英、法等国。
任坚
任坚(1922年——1990年),钧瓷艺术大师,自幼受父辈陶冶,酷爱陶瓷技艺,立志继往开来,创新求精,造福后人。任坚年少年时代起,50余年来孜孜以求,以毕生之精力从事钧瓷理论研究、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对钧瓷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钧瓷志》里对其评价:“他的命运和钧瓷的命运息息相关,在陶瓷界是一位有威望、有造诣、有发现、有创造的杰出人物”。
任坚出生于神垕钧瓷世家,其先祖任志修(1811年——1870年)生于嘉庆十六年,监生出身但却无意于功名,痴迷于钧瓷艺术。任志修晚年总结自己的钧瓷烧造经验,于同治六年编著了《瓷器构造备要》一书,全面详尽地记述了钧瓷制作技术,是钧瓷历史上部技术专业书籍。任志修之后百余年,其钧瓷制作技艺传至任尚文、任清选、任保魁、任书田等几代子孙,直至第六代传人任坚时,又将家传技艺总结完善,配合科学的制瓷理论,将任氏钧瓷带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1959年,任坚用碎玻璃冲淡氧化钴配制钧釉,烧制出的天青釉色钧瓷,色调古朴高雅,别具一格。后又用长石冲淡氧化钴配釉,呈色更好。此两项成果,在当时曾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对以后的钧瓷研究,辟开了一条新途径。
1958年,任坚用还原焰烧制钧瓷成功,产品瑞彩纷呈,变化万千。同年秋,在其老师陶瓷专家李志伊的协助下,先后设计建造了1立方米、2立方米、6立方米倒焰窑,烧成了名贵的鸡血红、茄皮紫等钧瓷釉色。1960年,又设计建造直焰窑一座,烧成的钧瓷绚丽多彩,玉润冰莹,为行家所肯定,这在钧瓷烧造史上又是一项创举。同时,他还成功地研制成钧红釉、天青釉等配方。钧红釉,云蒸霞蔚,如火如荼;天青釉,幽雅明快,古色古香,为古陶瓷学者所赞赏。
1978年,任坚在钧釉中加入还原剂,烧制的产品色彩鲜艳夺目,变化多端,此项创新,突破了仅用气体还原烧钧瓷的成规,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任坚对钧瓷的研究功绩卓著,对细瓷精陶以及色料釉料、陶土的研究也多有建树。其中钙釉的发明和应用,就是任坚的一大贡献。神垕陶瓷业千余年来一直沿用柴灰釉,这种釉料虽有不少优越性,但腐蚀性强,资源日渐匮乏,不但给原料供应上增加困难,还给上釉工人带来许多痛苦。1946年,任坚用方解石等本地原料配成新釉方,经过反复调试,取得极好效果,为当时各厂家所欢迎。窑主们为垄断此项技术,曾提出?枚俪低耄砍?5胄,每胄20只)高价买此配方,但遭到任坚的严词拒绝,分文不取,而把此方公开,即此一事,任坚之品格为人可见一斑。
刘富安
刘富安,男,1948年9月6日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先后担任河南省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一厂实验室主任、科研所所长、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副所长,兼任河南省陶瓷美术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工艺美术系列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审委员会陶瓷专业委员会委员。刘富安钧瓷作品成就主要在于造型创新上,在钧瓷传统器型基础上,创作了上百种钧瓷器型。
1961年,出身于陶瓷世家的刘富安13岁就拜钧瓷老艺人卢广东为师当学徒,逐步掌握了钧瓷制作的各项技艺,学会了胎釉配方。
1978年,刘富安创作设计的钧瓷益寿瓶,被选为邓小平访问日本的礼品。同年参加了为期六个月的中央美术学院陶瓷创作设计培训班,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很多名家,视野更开阔。他先后协同艺术家韩美林、梅建鹰、高庄、郑可、刘焕章、周国桢、顾景舟、罗明瑶等创作出不少钧瓷艺术珍品。1979 国务院副总理谷牧访问日本,作品作为礼品赠送给日本政府官员。
1984年,刘富安被任命为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一厂钧瓷实验室副主任。同年,经国家质量奖评审委员会评定,河南省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一厂的钧瓷产品被评为第四届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为了表彰刘富安对钧瓷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禹县人民政府授予他“重大贡献者”称号,并荣立禹县第二轻工业系统一等功。刘富安创作的彩釉瓷塑“母与子”,荣获全国工艺美术陶瓷行业创新二等奖;彩釉瓷焚香鼎获全国工艺美术陶瓷行业设计二等奖,并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创新设计二等奖。他研制出新的釉彩翠玉釉,其釉质翠绿,似玉类翠。此种釉施在不同器物上经高温烧制后釉色翠绿,并带有白色斑点,表现出器物的生机和活力,被陶瓷界誉为“恰似大兴安岭的阳春白雪”之美景。翠玉釉秀玉瓶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设计二等奖,翠玉釉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5年,禹县钧瓷一厂成立科研所,刘富安被任命为该所所长。他的作品羽毛釉益寿瓶,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二等奖,并选登在《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陶瓷卷上。研制恢复古瓷的油滴天目釉成功,艺术家韩美林挥毫,赞此釉色为“滴注凝雪,点油化雨”。艺术家邓白题字“圆如油滴浮春水,灿若繁星闪夜空”。其作品油滴天目釉直柄茶具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设计一等奖,研制的油滴天目釉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刘富安被国家命名为“工艺美术大师”,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总理接见、并将其作品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时年40岁,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大师,也是钧瓷行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90年,刘富安的作品翠玉釉秀玉瓶又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收藏。作品双龙戏珠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收藏。
1991年,禹州市钧瓷研究所成立,刘富安由钧瓷一厂调入该所主持技术筹备工作。论文《中国钧瓷传统手拉坯成型工艺》在1991年北京国际陶艺研讨会上宣读,并在会上进行了手拉坯表演。
1992年,禹州市人民政府任命刘富安为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副所长,主持该所的专业技术工作,并烧出了该所成立后的窑钧瓷。在研究所任职期间,他和其他技术人员一道设计出4立方米新型双孔无匣钵钧瓷窑炉,这种窑炉仍以煤炭作为燃料,新型窑炉不但使钧瓷素胎的装载量大幅度提高,减少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还保持了传统煤窑的产品质量和艺术效果。这种新型窑炉在该所一直沿用至今,烧制出了不少精美的钧瓷。
1993年,刘富安被评选为河南省专家。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给刘富安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刘富安离开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在神垕建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工作室”。
2000年,刘富安应韩国前总统金泳三之邀赴韩进行文化交流,与韩国陶艺家车东哲、许由、吉星等进行了技艺切磋,并进行了手拉坯表演,受到韩国陶艺家的赞誉。金泳三先生对其钧瓷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题词“中华神瓷”。钧瓷作品蜗牛钵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晋佩章
晋佩章(1926.9--2008.6.8),河南省禹州市火龙镇晋村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美国国家艺术研究院终身荣誉院士。专门从事北方名窑的研究和名瓷的仿制工作。晋佩章对钧瓷的发展历史有独到的研究,著有《中国钧瓷艺术》、《中国钧窑探源》、《中国钧窑釉彩》、《钧瓷史话》、《话说钧窑》、《钧瓷志》(参加编撰)》、《晋佩章作品选》等关于钧瓷的各种著作等。在国内外发表的钧瓷论文达30多篇共计60多万字,为弘扬钧瓷艺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晋佩章先生在著书立说,研究钧瓷理论的同时,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他对钧瓷的理解,加之技艺精湛,他制作的钧瓷造型端庄,线条流畅,釉色饱满,釉质浑厚,古朴典雅,窑变艺术妙,成为现代收藏家们的新宠。2006年11月,由他亲手设计制作的柴烧钧瓷珍品“铺耳尊”,在北京的一次拍卖会上,以18万元的天价拍出,创下了现代单件钧瓷的价纪录。
晋佩章先生的钧瓷作品风格古朴典雅,窑变艺术美妙,每每求新优于常趣,使追慕者难肖其状,难进其神。他为香港回归烧制的凤尾瓶庄重大方釉色玄妙,为业内人士广泛称道。他的名作《 蓝雪 》,蓝色的鱼石纹与白色的菟丝缕交错流动,形成的画面好像一片片蓝色的雪花飘飘洒洒,飞泻直下,犹如到了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令人称奇叫绝。
杨志
又名杨金志,1947年出生于禹州市神后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艺师,中国古陶瓷协会会员,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许昌钧瓷研究会常务理事.
1961年参加工作,1964年进入禹县陶瓷厂(禹州市钧瓷一厂前身)钧瓷试验组,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已故)同时拜钧瓷老艺人卢光东为师.1985年任禹州市钧瓷一厂科研所副所长,1988年创建杨志钧窑.
1978年参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的陶瓷美术设计培训班.
1982年参加全国建筑陶瓷业的厂长培训班.
1982年作品如意瓶荣获河南省旅游产品奖.
1984年 创作设计的“象鼻尊”在全国美术陶瓷评比中荣获创新产品三等奖,获河南省旅游产品奖,获中国工艺美术作品百花奖创作设计二等奖,获河南省二轻工业厅新产品设计一等奖.
1984年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已故)共同研制的“翠玉釉”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8年,应邀赴京参加中国科技馆新馆新开馆进行陶瓷手拉坯现场技艺表演.
1991年新西兰华人于先生收藏杨志作品30余件.
1991年,同日本友人外山以久为首的“日中中国陶瓷艺术交流会”代表团进行学术交流,羡慕收藏杨志作品18作件.
1993---1998年,多次同美国陶艺家和美籍华人李健森为首的美国代表团进学术交汉与技艺表演,并收藏杨志作品20余件.
1998年,中央电视台一套栏目《夕阳红》节目采访杨志制作钧瓷艺术全过程录相,在该栏目专题播出。
2001年,应邀参加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中国宋代五大名窑真品暨仿品展”被特聘为专家委员会委员,参展作品被评为“珍品八件”,组委会颁发荣誉证书。
2004年,马来西亚华人甘美燕收藏杨志作品10作件。
2005年,应邀参加浙江省国际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第五届(2005.杭州)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工艺美术精品博鉴会,荣获2005“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铜奖.
2005年,第二届“中国钧瓷精品展评会”河南省陶瓷手工成型工(手拉坯)职业技能竞赛百花奖活动中荣获金奖. 2005年,第五届(2005.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作品《一帆风顺》荣获特别荣誉奖。
2006年,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2006年,荣获河南省技术能手。
任星航
任星航,1955年生,河南省禹州市人,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古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钧瓷柴烧工艺复原人。
任星航不仅复原了宋代双火膛结构钧瓷窑炉,而且恢复了钧瓷柴烧这一久已失传的传统技艺。任星航创作的钧瓷作品,被公认为最接近宋代钧瓷的审美标准,从而成为当代钧瓷艺术的代表人物。
任星航出身钧瓷世家,为任氏钧瓷第七代传人,幼年即跟从祖父任书田、父亲任坚学习钧瓷烧制,系统地继承了任氏家传制钧绝技,完整地掌握了窑炉建造、釉料配制、造型、烧成等一系列钧瓷烧制工艺,且在窑炉设计及烧成工艺上有着极深的造诣。
孔相卿
孔相卿,男,1963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收藏家最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陶玻协会副理事长,许昌市十大技术状元,孔家钧窑有限公司艺术总监、董事长。其创作理念强调“能繁不简”作品造型复杂。
从事钧瓷艺术研究30多年,在钧瓷的釉色、工艺造型、烧成方式等方面均有重大技术突破,率先在钧瓷界带头发掘、规范钧瓷的制作工艺,经过研究、整理北宋钧瓷的传统工艺手法,论证釉色形成的理论依据,创立了提高钧瓷制作的工艺方法,一改建国以来钧瓷制作笨拙、单一的局面,真正体现出宋钧的艺术美。并培养大量专业技术人员,为钧瓷行业的振兴和产业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孔相卿曾多次在国内主要陶瓷刊物上发表过论著,1992年“钧釉形成机理”发表于《中国陶瓷》杂志,2001年“钧瓷八美”发表于《中国陶艺》杂志;2002年“灵气的凝聚”发表于《中国陶艺》杂志,在陶瓷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